國家市場監(jiān)督管理總局主管

中國消費者協(xié)會主辦

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,引導消費者合理消費

當前位置:首頁 > 要聞
情系苗侗村寨 產業(yè)扶貧拔窮根 貴州省市場監(jiān)管局扶貧工作紀實
2020-05-21 11:36 本文來源:中國消費者報•中國消費網 作者:劉文新 伊妮

  中國消費者報報道(伊妮 記者劉文新)貴州省市場監(jiān)管局把產業(yè)扶貧作為增強農產品競爭力、提升農業(yè)產業(yè)化水平、激發(fā)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的有力抓手,取得實實在在效果。截至4月底,貴州省圍繞主導農產品、特色農產品,先后建立了國家級農業(yè)標準化示范區(qū)74個,省級農業(yè)標準化示范區(qū)158個,覆蓋茶葉、生態(tài)畜牧、精品水果、蔬菜等大宗農產品和特色優(yōu)勢農產品,涉及農戶21787戶,戶均收入提升3000元至3萬元,帶動貧困戶8000余戶,3萬余人。

  錦屏腌魚有了金字招牌

  錦屏縣是貴州的深度貧困縣之一,2016年,貴州省市場監(jiān)管局派出強有力的幫扶干部,組成駐錦屏縣同步小康工作隊,到點幫扶。苗族村寨裕和村是幫扶村社之一,該村共有村民366戶1423人,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52戶608人,貧困發(fā)生率高達42.73%。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、空殼村。

  幫扶干部調查發(fā)現,裕和村家家戶戶都在稻田中養(yǎng)魚,每到秋收季節(jié),村民便將這些“稻花魚”腌制成苗家傳統(tǒng)美食腌魚,一部分供自家食用,一部分拿到市場上售賣。

  在進行可行性論證后,貴州省市場監(jiān)管局于2018年4月投資近百萬元為村里建了一個腌魚加工廠,當年試產腌魚400余公斤,獲利5萬余元,帶動貧困戶105戶384人增收,實現國家規(guī)定的村集體經濟不低于3萬元的目標,空殼村的帽子從此被摘掉。

  為使腌魚產品向高尖端邁進,實現更大的經濟效益,貴州省市場監(jiān)管局將“錦屏腌魚”申報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并獲得成功,有了這一金字招牌,裕和腌魚產品供不應求,直接帶動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增收,生產規(guī)模還在不斷擴大。

  幫扶干部、裕和村駐村第一書記陳威(兼任錦屏縣委常委、副縣長)告訴《中國消費者報》記者,“裕和腌魚”一炮而紅之后,貴州省市場監(jiān)管局著手打造“有機錦屏”,以標準認證助推脫貧攻堅,大力發(fā)展腌魚、油茶、中藥材等產業(yè),提升農產品價值,加快貧困戶增收脫貧。截至目前,錦屏縣獲有機認證企業(yè)15家,認證證書15張,有機產品認證面積78641畝。全縣貧困人口從2016年5.13萬人下降至目前的不足3000人,順利通過省級第三方評估,成功脫貧出列。

  黑毛豬肉端上大酒店餐桌

  “我每過幾天就要來養(yǎng)殖合作社看看這些黑毛大肥豬。”臺江縣施洞鎮(zhèn)井洞塘村駐村第一書記張炯告訴《中國消費者報》記者,這是貴州省市場監(jiān)管局投資46萬元在村里發(fā)展的特色產業(yè)項目,如今初具規(guī)模,年銷售存欄豬達70萬元,累計分紅5.8萬元,利益聯結建檔立卡貧困戶230戶1082人。


施洞鎮(zhèn)井洞塘村的黑毛豬肉成了大酒店的搶手貨。

  井洞塘村位于臺江縣北部,地處苗嶺山脈,由原井洞塘、貓鼻嶺兩個深度貧困村合并組建而成。617戶村民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47戶,貧困發(fā)生率一度超過60%。

  自2014年定點幫扶施洞鎮(zhèn)以來,貴州省市場監(jiān)管局先后選派4名精兵強將到井洞塘村任駐村第一書記,這些幫扶干部情系苗侗村寨,點亮了村民們的脫貧希望。

  張炯是2018年3月來到村里擔任第四任駐村第一書記的。他介紹說,4任幫扶干部歷來重視將外部幫扶資源轉化為激發(fā)貧困戶內生動力,2016年為村社引進黑毛豬特色產業(yè)后,還協(xié)調養(yǎng)殖合作社與省城貴陽的連鎖超市簽訂了長期購銷協(xié)議。

  “以前我們深山里的黑毛豬肉賣不起價錢,自從進了貴陽的連鎖超市后,一下子成了省城大酒店的搶手貨,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呀。”養(yǎng)殖合作社負責人張開沖感激地說。

  《中國消費者報》記者了解到,截至2019年底,井洞塘和貓鼻嶺雙雙完成了貧困村摘帽任務,并通過了第三方評估機構實地調研,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勝利。

  黑木耳助力貧困人口清零

  時下正值黑木耳采摘季,5月18日,《中國消費者報》記者在錦屏縣三江鎮(zhèn)小江村的黑木耳種植基地看到,數十位農戶正在忙著采摘,一派繁忙景象。

  “在家門口就業(yè),既可照顧家人,還有一份不錯的收入。”貧困戶龍向才告訴《中國消費者報》記者,他是黑木耳種植基地的管理員,有了穩(wěn)定的工作和收入后,家人漸漸過上了好日子。


三江鎮(zhèn)小江村的黑木耳進入采摘季。

  “這批黑木耳是2019年10月種下的,共10畝6萬多棒?,F正是盛產期,一直要采摘到6月底才會結束,日產可達300斤以上。”小江村駐村第一書記田景甲告訴《中國消費者報》記者,受疫情影響,冬春的首批木耳存在部分滯銷情況,現在大伙正全力以赴,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,把遭受的損失補回來,全體駐村干部和網格員都成了黑木耳的推銷員。小江村的黑木耳無污染、無公害、純天然,一定能幫助小江村實現貧困人口清零的目標。

  記者了解到,田景甲是貴州省市場監(jiān)管局的副處級干部,此前擔任過貴州省科技廳駐劍河幫扶工作隊副隊長,對食用菌產業(yè)發(fā)展十分在行。駐小江村半年間,他就結合村情,決定復制劍河經驗,為該村引進黑木耳產業(yè)。

  2019年8月,經田景甲協(xié)調,由鎮(zhèn)、村兩級共同發(fā)起,貴州省市場監(jiān)管局投入38萬元幫扶資金,在高達坡集體公益林場發(fā)展起了黑木耳示范種植,年產黑木耳9萬多斤,惠及農戶600多人。

責任編輯:24